韦唯和李谷一当年的恩怨情仇在娱乐圈中可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两个人长达十年的撕逼打官司确实很让人费解。李谷一是韦唯的老师,师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会闹到这种地步,当初的事情外界都是模糊的,事实究竟如何只有她们这对师生清楚,不过好在后来和好了。
韦唯和李谷一谁对谁错
韦唯在做客某节目时,首次产开心扉回应与李谷一的官司风波,称这场官司令她错过亚运会,更错失陪伴父亲的最后时光,为此与父亲14年不相来往。在这场艾滋病谣言中,韦唯遭遇封杀多年。
李谷一与韦唯的官司,缘起一篇娱乐新闻报道,李谷一被牵扯进爆料韦唯患有艾滋病的漩涡,最终李谷一将新闻作者告上法院,韦唯也被卷入其中。1992年春 天,被誉为中国歌坛第一案的“李谷一、韦唯名誉权案”轰动海内外,一度亲如母女的师徒顷刻间变成水火不相容的仇人,两人整整有10多年没有说话。

两人交恶来自1991年,南阳《声屏周报》一篇文章将韦唯和李谷一同时推上风口乱尖,题为《有人说她得 了可怕的病,有人干脆说她已经自杀,舆论莫衷一是。著名歌星韦唯接受本报电话采访道出其中原因》。文章借韦唯之口,“伤心地道出了她从不愿向外人多讲”的 委屈: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的一次演出中,十年前以一曲《乡恋》而名噪内地的某位乐团领导,不知心怀何意但却明显险恶地抓起话筒,向在座各位愤愤宣 告了一个大胆的谣言:韦唯得爱滋病了。舆论哗然;
文章发表后,李谷一接连不断地接到质问、质询的电话和信件;更有恶言相加的辱骂。为了平息风波,为自己正名,李谷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为自己辟谣。然后,李谷一又聘请律师为其诉讼代理人,一年后向南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状告汤生午及《声屏周报》社侵犯其名誉权。

因为文章是以韦唯的口吻写的,李谷一在起诉书中一开始因各种原因并未将韦唯列为共同被告。然而,南阳地区中级法院在对本案作了一番调查取证后,于1992年6月3日决定追加韦唯为共同被告。戏剧化的是,在开案前夕,法院突然取消韦唯被告人身份。
在这场轰动全国的官司中,没有谁对谁错,韦唯与李谷一身心疲惫,记者的失实报道让两人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实到头来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长达十年的交恶,两人已经和好如初。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韦唯眼里,李谷一仍然是她的老板与老师。

韦唯和李谷一是怎么和好的?
著名歌唱演员韦唯和她的老师、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之间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甚至对簿公堂,且背向已久,互相视为 路人。而后来在一次文化界元宵节联欢会上,师徒俩言归于好,一时成为佳话。当时主动的一方----韦唯的作法有“三巧 ”是值得借鉴的。

一、巧抓时机。和李谷一老师言归于好,是韦唯早已想做的,但始终没能如愿。在元宵节联欢会的团圆融合氛围中, 谁也不会拒绝一个主动与自己和好的朋友。韦唯巧妙地抓住这个时机,主动请李谷一老师在自己的请柬上签名留念,而李谷一 虽然感到突然和意外,但还是爽快地答应并欣然签了“和为贵”三个字,并让韦唯也为自己签名留念。两个名人的举动,使到 会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她们。
尽管自己的学生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但能主动与自己和解,作为长辈、老师和原告的李谷一,心里不可能不受到震 动,同时,韦唯的真诚也不可能不打动她的心,毕竟是师生之情,又是在这样的场合。“和为贵”三个字也正体现了李谷一老 师冰释前嫌、挽回被动局面的真实心理。
二、巧用中介。长期的互不往来,使得双方都把握不定对方的思想、心理状态,如若莽撞行事,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有个中间人投石问路可事半功倍。

在和好之前,主动的一方心里肯定会有些顾虑,搞不清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冷面怒目?是轻待?还是笑脸接纳 ?韦唯心里确实有些犹豫,但她很聪明,她先请同桌的高占祥副部长去探问李谷一老师的虚实:“待会儿韦唯想来给你拜年, 可以吗?”“借人问路”,得到爽快和肯定的答复后,韦唯趁机来到老师面前,于是就有了互相签名留念的一幕。
这里,中介人是很重要的,起到了一个“缓冲地带”的作用,韦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中介人的这一重要作用,避免了 自己的唐突甚至是双方的尴尬。
三、巧语暗示。在主动和别人和好时,把话说得谦虚、含蓄、巧妙,是非常关键的。韦唯对她的老师说:“祝大婶心 想事成,恭喜发财!爱你的韦唯。”李谷一仰起脸问:“真的吗?”韦唯马上笑着抚着老师的肩膀,贴在老师的耳根说:“真 的,这是真的,一点不会假,我会越来越懂事的。”关键就在这一句,暗示了自己以前不太懂事,可能不自觉地做了一些对不 起老师的事,今后一定注意,决不再做对不起老师的事了。至此,作为老师的李谷一,在学生的主动和好、众人的密切注视下 ,表现出“长者不计少者过”的胸怀,抛却前嫌,接受学生的和好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生活是一团麻,有时会有一些解不开的小疙瘩。朋友、同事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时,要想消除这些不愉快,仅仅说 上几句“对不起”“请原谅”是难以取得对方的谅解的,要想言归于好,还需要其他一些技巧。上述“三巧”不失为解“疙瘩 ”的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