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热点 • 正文

他们虐待你的孩子 你却用血汗钱成就了他们的财富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南宁网

原标题:我们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天堂,其实是一种新型的地狱

昨天爆发了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后,争论又起,有的说这是中产阶级面对教育资源紧缺时候产生的问题,也有人说这不是一个中产问题,是人性问题。

新闻回顾:北京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被指虐童警方介入调查

确实逃不掉人性的善恶问题,那些幼儿园恶魔阿姨,顶着幼教工作者的牌子,对着孩子下手的时候,还真是人性恶的体现。

但是,这也还是真是一个中产问题,逃不掉。

起源是2008年的中国最近的一次婴儿潮。北京奥运会之后,社会安稳的愿景使得婚育高峰降临,当时英国的《金融时报》说,北京城到处都是塔吊和婴儿车。这种持续的生育激情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加之国家政策的鼓励,我们现在还是处于生育高峰的包围中:常常能看到办公室的同事穿着孕妇防辐射服装,公交车里经常给大肚子孕妇的专座,傍晚归家的时候,小区里的婴儿车鱼贯成行。

2009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徐安琪研究员做调查,中国人特别愿意把金钱花费在子女教育上,平均算下来,孩子从出生到成年,需要40多万人民币的费用,已经不低于美国,尤其是当时的独生子女政策尚未取缔,很多家庭的模式是六个对一个,也就是孩子的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六个成年人挣得钱都花在婴儿身上,所以,孩子的教育产业,成为最能快速致富的产业。

很多投资机构看中了这点,记得那时候要写篇相关调查报道,见到了刚从华尔街归来的投资人,明确告诉我,中国一年有几百亿的幼儿教育市场,有钱,但是项目缺少。

为甚么项目缺少?因为公立幼儿园稀少,而且走极端,要么极好,要么特别一般。

中国过去最好的早教机构,如蓝天,宋庆龄等幼儿园,完全是从属于国家,只有一少部分孩子有资格入学,你我身边都没有这样关系过硬的朋友,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种幼儿园——如果有,他一定是大佬级别的人物。

另一种,就是那种条件非常一般的公立幼儿园,收费不高,老师冷脸,条件简陋,但是同样难进,因为资源稀少。

这大概就是红黄蓝这类私营早教机构的机会——大笔财富在寻找合适的私立幼儿教育机构,愿意大把快速砸钱。我问投资家,你有推荐我采访的幼儿园吗?

有啊,北京有个红黄蓝早教机构还不错,在疯狂扩张,你知道嘛?他们有专门的房地产研究小组,房地产商开发到哪里,他们就跟过去,几天就能上马一个幼儿园,装修温馨,特别适合现在刚搬家到新小区里的新一代父母亲。

就这样,我见到了史燕来,红黄蓝早教机构的董事长,那是2009年,离开今天已经八年,已经印象模糊,只有翻到当时的采访笔记,画面感才重新涌现:在北京方庄一个红黄蓝示范性的幼儿园里,空气流通并不好,可能是因为室内密闭的缘故。

不知道为什么,她有点紧张,有些局促,可能当时采访她的记者并不多。

我就记得她是一个穿着粉红色外套的妇女,有一种土气感,也许是她的发家史让我有这种感觉:她说自己也不算专业的幼教工作者,1998年,她在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创办了一个“翻斗乐”的项目,就是我们现在在商场常见的那种带小孩玩耍的塑料气泡房子,拒绝父亲进入,属于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场所,在当时的市场上,零到三岁的孩子的公共场所是空白,这个属于填补空白的项目,她很快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之后的结果是,她开始办专业的亲子园。“来的家长很多是硕士,博士,他们找不到教育孩子的办法,我也不知道,但觉得可以摸索着来,比如家长们不愿意孩子玩沙子,我就买来彩色的沙子,让她们觉得有趣,在玩耍中学习,我们就是这样慢慢成长的。”

一边翻当时的采访记录,一边觉得太神奇了,这种发家经验简直是捡钱——十年后,史燕来已经有几百家亲子园机构,这市场是有多么饥渴?

现在她应该已经有上千家亲子园了吧?

红黄蓝教育机构的利润(来自招股书),转自爱分析ifenxi

你误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天堂,其实哪里有什么天堂,在一个可怜的中产阶级的饥渴愿望需要满足的社会里,不合格的早教机构,商场里廉价建材装修的亲子园,淘宝上劣质的冒牌儿童用品,各种不专业的兴趣班,就是当下的儿童地狱的组成图景。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