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度焦虑:中国人能培养出理想中的孩子吗?
与自己讲和
与生活讲和
坦然接受生活的不如意
别被填不满的欲望压垮
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对脱发的焦虑,对年龄的焦虑,工作焦虑,生活焦虑,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似乎每个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
2017年,这种“集体焦虑”的情绪,似乎比以往更明显与焦灼,特别是对于“孩子”的焦虑,牵绊着每一颗心。
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教育的培养,似乎每个中国家长都想培养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中国人世俗意义上的理想孩子、成功人生是什么样的?
孩子乖巧、听话、成绩好、古诗词倒背如流、外语流利、“吃得苦中苦”,一路读名校,最好能直升或保送,毕业后进入大公司大企业,领丰厚的薪水,买名牌,买房买车,最终成为“人上人”。
我们奉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式教育准则,所以从小就把孩子往名校送,报各种培训班。原来追求从小学开始读名校,现在连幼儿园都必须上个带星的了。
于是,我们把孩子送到看起来像中产的孩子才会去上的幼儿园,五千八千一个月,自认为贵的肯定错不了,结果一起起虐童事件令我们瞠目结舌、气愤难耐。我们忽地崩溃了,若不是看到监控视频,哪里想象得到这种恶行会发生在幼儿园里,是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
2
即便孩子能从幼儿园平安健康地长大,我们对于孩子的焦虑也从未停止。
最新发布的《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 (后文简称《压力报告》)显示:
(((4)))

毕业多年的父母哪里想得到,当年好不容易摆脱了数理化的摧残,这会儿又要陪着孩子做鸡兔同笼的数学题,甚至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得天天听孩子背唐诗宋词文言文,过个万圣节家家户户刨南瓜。也就难怪有的家长急到心梗住院了。

陪写作业也就算了,还得在家长群里争当戏精。
上海一小学家委会竞选,家长在微信群里发简历,给整成了“拼爹会”,和选CEO似的,戏精家长还得吹牛自己能把股票砸停;

班主任在群里说句话,家长就立马拍马屁点赞支持鼓掌,生怕没及时表态显得不积极。
陪写作业累,当戏精家长更累。下班回家做完家务,翻着家长群里的几百条留言,用对待领导的态度对待老师,用对待客户的态度对待其他家长,永远没有下班放松的感觉。
3
而我们的孩子呢?我们把焦虑也传给了孩子。
一名2岁男童,为了参加幼儿园入园考试,妈妈给报了5个学习班,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让孩子患上了斑秃,两岁就脱发秃头了!

一个9岁的孩子,考试学习压力过大,突然失明,患上“癔症性弱视”,一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业压力或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压力报告》指出:
八成小学生、九成中学生晚上十点以后才能睡觉,中国学生每天平均写作业2.82小时,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或居全球第一。
(((7)))
曾经以为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现在才发现,谁都活得不容易。


4
面对这些新闻时,常感叹:现在连孩子压力都这么大了吗?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那些被无限放大的焦虑,归根结底都源于我们太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了。我们期望通过教育,把孩子打造成理想中的乖孩子、好孩子、优秀的孩子,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过我们想要的人生。
因此,我们的焦虑与对孩子的学业期望高度相关。我们想让孩子上名校,认为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很多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希望与梦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而这些目标与希望,可能是难以实现甚至虚幻缥缈的。
我们学历普通,却期望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被我们刻意忽视。正如,我们想成为理想型父母,却也忍不住责骂孩子,于是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一边对孩子发火,一边又后悔自责。

何况,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并非真的无私,而更像一种投资,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似乎就意味着投资失败。作为投资者的我们,为了避免“失败”,不断提高对孩子的要求,剥夺了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快乐玩耍的童年。
但我们忘了,孩子不附属于我们,更不是我们的一件作品,他们理应有对自己人生的主宰权。
同时,我们的焦虑还来自我们不断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的攀比心,来自“我的孩子特别牛”的虚荣心,也来自人人都在抢跑的大环境。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剥夺了多少原本属于家长和孩子的快乐时光,使得这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小学提前到幼儿园,再提前到胎教,于是我们越活越累,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却只增不减。
我们总说90后、00后、10后的生活太幸福了,但是对于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是否真的感到幸福?
或许物质条件是提高了,家里6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以孩子为中心,看起来孩子很幸福。但我们却忽视了:孩子在获得全家6人瞩目与关爱的同时,他们也背负、承载了6份沉甸甸的期望。
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为了不浪费那贵得咋舌的培训费,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深深加剧了他们焦虑的情绪。

由于我们将焦虑的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使得他们背负起一种“没有考出好成绩就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将家长的焦虑内化进自己的潜意识,不断给自己施压,变得悲观和自我否定。
孩子的焦虑,来自6对1家庭的“中国式关爱”,这份焦虑,或许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似乎,这些过程又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必须要经历的成长之痛。
5
该如何减少这份焦虑呢?
我的答案是,与自己讲和,与生活讲和。坦然接受生活的不如意,别被填不满的欲望压垮。
培养孩子,不在于他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正如梁启超所言,教育是教人不惑、不忧、不惧,顶天立地做一个人。或许我们应该把对于读名校的执着目标,转变为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与坚毅的品格。使孩子对生活和学习还能保有热情,体会到被爱,也懂得如何去爱。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生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生活不是只有竞争和学习,当然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在面对一地鸡毛时如何绝地反击,在忙碌焦灼的工作学习中如何获得幸福,在想得而不可得时如何学会释然,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里如何保持善良与正义,这些品质和能力,远比考试分数更有意义。

原教育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曾解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绝不是指让孩子早些认字、背诗、读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是对于父母的要求,而不是父母将这种焦虑转嫁给孩子,因为孩子的起跑线其实就是父母本身,父母的学识修养、经济能力、道德三观、眼界品味,直接决定了孩子从哪开始跑,往哪跑,怎么跑。
我们中国式家长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不甘于自己的平凡,也不甘孩子的平凡。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平凡与普通才是我们应该接受与面对的现实。
修得一颗平常心, 人生的输赢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明年起,不如试着做一个佛系家长吧。

文:《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记者黄昱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