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热点 • 正文

“月宫一号”什么_为什么在实验舱可以连续驻留200天创造世界纪录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南宁网

  足不出舱,他们已经率先在“月宫一号”连续驻留200天体验了太空基地的生活并且创造世界纪录。到底怎么回事呢?一起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今天上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的“月宫365”实验举行了第二次换班仪式。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换班至今,“月宫一号”舱内 4名学生志愿者已在舱中连续驻留了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月宫一号”的系统闭合度与运行时间也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据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介绍,“月宫365”实验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如何实现为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提供生命保障,并保持系统稳定。自实验开始的260天以来,“月宫一号”总体运行情况稳定,各仪器设备工作正常,舱内各种蔬菜粮食作物生长良好,在舱内驻留200天的四名志愿者各项生理指标记录准确。

  什么是“月宫一号”

  “月宫一号”是一个包含了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实现了氧气、水的循环,固体废物的处理。共有3个舱室,总面积15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这里种植了34个品种的农作物和蔬菜,包括小麦、大豆、茄子、西红柿、油麦菜、草莓等,这些作物不仅提供饮食,还要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中,还增加了健康实验,研究人类在长期幽闭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等。比如遮窗实验,志愿者需要经历3周有自然光,但无法看到外部景观的时间,和3周既无自然光,也看不到外部景观的时间。

  志愿者:焦虑、紧张都有一些,因为跟外边的联系相当于是断了,观察不到外边,所以肯定这个在心理上边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但是因为咱们这里边实验者们都进行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培训,并且还有跟外面的一些心理上的疏导,专门有人做这些研究的。

  据了解,在此次换班第二组志愿者将与此前曾进驻实验舱内的第一组志愿者进行工作交接,第一组三名志愿者将入舱完成接下来第三阶段为期105天的实验。 按照实验规划,在第三阶段实验中,志愿者除日常工作之外,还需要针对各种突发故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测试“月宫一号”的耐冲击性。

  此外,刘红透露,此次“月宫365”实验结束后,将积极争取我国月球/火星探测器的搭载机会和资源,在月面/火星表面开展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试验,通过与地面平行试验的对比分析,获得地面大型系统模拟结果的矫正参数,为未来将地面大型有人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研究获得的设计运行参数应用于月球/火星奠定基础。

  据悉, “月宫一号”由刘红教授团队于2013年10月研制成功,并于2014年完成了持续105天的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试验,标志着我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该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世界上首个由“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成功建立。“月宫一号”所使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是保障人类在月球/火星等地外星球长期生存所需关键技术。在这项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前必须进行地面演示验证实验,并通过实验发展系统稳定运行调控技术。

  “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将于2018年5月10日结束。实验顺利完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打破了世界纪录。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