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视点名批评武汉治雪不利:有的城市“慌了神”
29日晚,“央视新闻”公众号发表了署名为“央视评论特约撰稿王健”的原创文章《冰雪灾害面前,除了暖心事我们还需要什么?》,点评了上海、南京和武汉这三座城市在应对刚刚过去的大雪时的治理情况。
文章赞扬了上海和南京是“有的城市雪后洁净如洗”,通过一张张大雪里的城市照片,让我们看到了这两座城市遭遇大风雪时,依然秩序井然。
但是这篇评论文章的重点显然是在对武汉应对大雪不够有效的委婉批评。
1月26日至27日,大雪降临武汉。这场暴雪的到来似乎让武汉有些“措手不及”,有地铁站出站口顶棚被压塌,多条城市主干道快速路临时封闭,还有挤爆的公交车、起步价翻倍的出租车……
强降雪导致武汉范湖地铁站A出口顶棚发生坍塌,未造成人员伤亡。
27日,武汉解放大道香港路立交桥因冰雪封闭,途经车辆行驶缓慢。
27日,武汉琴台往江汉一桥方向,由于道路结冰,交通出现严重拥堵,公交车辆排成长龙。
央视评论写道:
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降雪天气,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城市在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上的真功夫,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城市的短板和不足。当然,各个城市之间应对冰雪灾害的反应能力存在差距,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各地气温和降雪量也未必一样。但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
27日,武汉,降雪持续,路面及车辆积满雪。
一旦大雪来临,如何做好灾害预警,怎样统筹各个部门的职能,哪些区域和人群需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引导社情舆情,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和部署。假若缺乏平时的操练,要想周密完备地应对灾情根本不可能。人们常说“灾情就是命令”,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硬道理,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客观条件虽然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难度,但这不该是理由。
更重要的是,尽管大雪天气并非年年出现,但在一些城市中,类似的极端天气隔几年就会袭来一次。比如武汉,2017年夏天就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给我们的启示似乎就在昨天,我们不能用“小概率事件”一笔带过,更不能成为城市系统性安排不足、机制化应对不力的借口。
事实上,无论是夏季的汛情、不期而遇的城市暴雨、还是冬天的冰雪严寒天气……每次灾害往往都会戳中城市的痛点,暴露出城市管理的某些短板。
当然央视评论对于在大雪中发生的典型事迹,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可是更重要的是引出思考:
比如在武汉,武汉交警曹勇和同事在江汉一桥配合城管融雪除冰,推出一台又一台被困车辆。他们中途摔了一跤又一跤,但爬起来接着推,丝毫没有怨言。
这样的暖人事迹还有很多。不仅发生在像上海南京这样的城市,也发生在像武汉这样的城市。在风雪面前,我们当然需要感人事迹温暖人心,这反映出人心的温度。但同时,个体的温暖足以应对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吗?
作为一个武汉人,文章读完后感到很不是滋味。因为文中所写非虚。
我有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吐槽,说自己夜里十二点多钟,从汉口要回武昌,好不容易拦到一辆出租车,司机直接说“加价100块”,他气不过,宁愿自己步行1个小时从二桥走回武昌,也不想助长这种坐地起价的恶行。
过去武汉上新闻联播最多的事情是夏季的洪涝灾害,武汉告急、长江告急,似乎抗洪抢险是武汉最令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了。
现在武汉又上全国新闻了,不是因为下大雨,而是下大雪。
大雪带给武汉的影响没想到跟大雨差不多。
过去几天,我们沉浸在本地媒体对政府各级部门治雪成绩的热烈报道之中,很多人走上街头在扫雪。我们看到交警曹勇跪在雪地里推车觉得很感动,仿佛满大街都是曹勇。当范湖地铁站出站口的顶棚被积雪压垮,甚至都没有更多市民去关心。
我们都忙着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马路上频繁发生的各种撞车、行人滑倒的小视频,我们还以为这些因大雪带来的狼狈不堪是理所当然的事。实际上呢,上海和南京就不这样。
得有变化。总不能,只要稍有动静大点儿的自然气象光临,就全城狼狈吧。
只有我们的城市应急体系更完备,统筹保障更有力,应对指挥更迅疾,才能在应对极端天气时有条不紊,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