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日立春:“吃货”的春天来了
2月4日,农历腊月十九,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冬去春来,新的四季轮回又要开始了。
根据经验,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在南方,既有三两枝竹外桃花,又有洄游江河的河豚,但今年似乎有些特别——“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辛弃疾的这句词,是当下这个立春日的生动写照。
如果是平常年份,到2月上旬,尽管大部分地区天气主角还是大风降温,但华南地区已经进入春天。今年呢,就在前几天,南方地区迎来入冬以来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低温雨雪天气,多个省份开启“冷冻”模式。
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区出现大雪甚至暴雪天气,让南方小伙伴们一把过足了赏雪、玩儿雪的瘾,却也给交通出行、农业生产等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形成了雨雪灾害。
好消息是,这几天雨雪天气已经有所好转,但大风降温依然威力不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艾婉秀2日介绍,预测今年春运期间是冬春季节转换的时段,为雨雪、冰冻、大风、雾霾等气象灾害多发期。
专家会商认为,2月上旬气温可能偏低,中期以后气温可能会回升到偏高状态。冰冻雨雪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淮西南地区还会有积雪。
虽有严寒相伴,但春天已悄然而至。至今,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对许多人来说,是渗进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包括立春,每个节气的饮食起居、养生之道,仍都恪守传统。
在我国很多地方,立春也叫“打春”。打春的那一刻如果是白天工作时间还好,如果赶上晚上睡觉时间,家里老人就会把孩子叫醒,下炕下床,就为了打春时不要“打在炕上”,否则这个春天都不精神,容易生病。
还有一些地方说,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开始,这天以后出生的孩子就得算是下一个属相。当然按照这个说法,即使已经过了春节,但如果还没有立春,新生小娃就得算前一个属相。这么说,今天以后出生的孩子不用等到过年,就可以算是属狗的了。
当然,这都是老讲究了,如今还能记得这些的人越来越少。但到了啥节气应该吃点啥东西,却一直传承下来。地不分南北,吃似乎是每个节日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这种传统节日,还是立春、夏至、冬至这种时令节气,人们总能找到各种合情合理的理由满足口舌之欲。
立春,民俗中要吃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北方不少地方,立春要吃春饼。所谓春饼,是用筋道的面粉烙成薄薄的饼,卷上各种菜肉,吃的时候讲究从头吃到尾。里面卷的,肉可以有各种酱肉、腌肉,素的就是类似炒合菜,豆芽、韭菜、粉丝、鸡蛋等一锅烩,营养比较全面。
南方略有不同,许多地方的习俗是吃春卷。想吃甜口的,有豆沙馅儿;想吃咸味的,则有各种肉馅儿春卷。据说,吃春卷可以解春困,想来春卷可能是“春倦”的谐音吧。
这个立春日一过,紧接着就是小年、除夕、春节,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开吃了。如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人们吃得越来越有国际范儿。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食材有阿拉斯加海蟹、澳大利亚红酒、智利樱桃、日本巧克力……今天的中国人,正享受着全世界的美食。
在吃遍全球的同时,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绿色、更健康、更放心。这正是当前我国农业上的一个大变化:用更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更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更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总数达12.1万个,跟踪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一大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摆上了百姓餐桌。
一个有将近1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后不久就下大力气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用最严格的手段确保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涵盖粮油、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等数百种常见的农产品,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7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国在113个被评估国家中综合排名第45位,其中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排名第38位,处于中上水平。
一年一度的春运已经从2月1日拉开大幕。虽然在人们的回乡路上,低温、雨雪仍有可能成为“拦路虎”,但家总是要回的。那里有父老乡亲、旧时好友,还有餐桌上丰富的美味佳肴,让奔波忙碌一年的心灵得到安慰,也为新的一年继续奋进“加油”。
毕竟,又一个春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