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 • 正文

要么删了账号,要么“非死不可”?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南宁网

要么删了账号,要么“非死不可”?

原标题:要么删了账号,要么“非死不可”? | 周末侃

曾经有朋友义愤填膺地说起旅行App“看人下菜碟”,同样的酒店,老用户会被蔫儿不出溜地涨价。没想到这几天,这个话题上了热搜,而且不惟酒店,机票、打车、电商、电影,各类生活实用App都有嫌疑。对于这类现象,媒体给总结了个言简意赅的关键词,“大数据杀熟”。积攒来的用户黏性被用来多薅羊毛,“深情”总是被辜负,很是不地道。

大数据时代,凡所经过之处必留痕迹。“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作数的。只要有人愿意,一只鸟的飞行轨迹,也能被大数据精准捕捉,全程留痕。就别说我们的消费记录了。零散的数据一旦经过归纳分析,可以做的事情完全可能超乎想象。“杀熟”这一类,真算是低级的了。

众所周知,近来脸谱网(Facebook)CEO扎克伯格走背字。5000万用户的数据被泄漏给了大数据公司剑桥分析,这家公司曾经帮助特朗普竞选。

一听说个人信息泄露,且可能被用来影响了大选,美国人民都坐不住了。脸谱股价蹭蹭蹭往下掉,小扎本人的净资产缩水了49亿美元。“删除脸谱账号”成了一场颇有声势的线上活动,最新加入的成员,是和小扎一样传奇的科技奇才埃隆马斯克。

要么删了账号,要么“非死不可”?

下面插播该事件的前情回顾:

2013年,当时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研究者科根(Aleksandr Kogan)做了个性格测试软件,通过脸谱收集了约30万人的信息,连带把这些人在脸谱上的好友信息也顺走了,这也是为啥,最后的受害者是5000万而非30万;

后来,这些收集时号称被用作学术研究的信息,被转手给了剑桥分析;

扎克伯格几天前的公开信里称,2015年他们就已经知道数据滥用的情况,禁用了科根的软件,勒令他和剑桥分析删除数据。并且在之前的2014年,他们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数据权限,访问用户好友信息的通道被关闭。可是最近他们才发现,原来数据并没有被删掉;

如今把小扎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的爆料人、剑桥分析前雇员威利说,脸谱当年不过是给他发了要求删数据的信,可之后时间过去两年,对方再没追踪过这事儿,这让他很震惊。

一时失策错信了心理测试软件,没承想被卖了;更错信了脸谱,以至于一众社交网站好友跟着躺枪。更糟的是,被偷走的信息疑似用来对你进行精准洗脑,你说恐怖不?

非要抬杠的话,大可质疑这些数据真实的影响力。剑桥分析一口咬定那些数据没被用来帮助竞选。这家公司号称擅长透过大数据做心理分析,其高管吹嘘“很多选票都是情绪控制的”,可是说起来,这种事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玩的是心理战,很玄妙,不可说,说不明白,也就总显得可疑。

可是杠精也救不了扎克伯格,救不了牵扯进这场数据滥用丑闻中的任何一方,更平息不了人们的愤怒。此种愤怒极易共鸣,环球同此凉热。毕竟,我们也一样,可能被大数据“杀熟”,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默认勾选协议,“自愿同意”App到别处去挖掘我们的信息。

我们无从知道,那些“自愿”奉献出去的信息,会落到谁手上,会被用来做什么。今天以及未来,谁掌握了海量的数据,谁就有可能掌握了难以估量的权力。所以,即便小扎一再强调,他们注重用户隐私,并且要加强监管,但还是被不信任票砸得很忧伤。那些主张怒删账号的人,大概是认定,除非在这个网站上消失,否则他们“非死不可”。

5000万用户画像究竟换到了多少选票?这倒是其次。对扎克伯格的口诛笔伐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恐惧:不知不觉落入他人之手的数据,究竟可能被用来做什么?大数据究竟有多大潜力?

科幻一般的未来真的很远么?未必。早前就有研究指出,脸谱网的算法,已经足以掌握你的想法。如果你点过超过300个赞,那脸谱对你的想法和期望的预测,就可能高过你的配偶。它在某些领域对你的了解,甚至可能高过你本人。

要么删了账号,要么“非死不可”?

这种结论是颠覆性的,它对人类世界的改变,几乎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尤瓦尔·赫拉利用“数据主义”来概括未来的前景。通俗地讲,过去,人文主义号召人类“聆听自己的内心”,未来甚至现在,人们被鼓动“信数据”。我该和谁结婚?A还是B?算法说,选B,尽管A更帅。算法自有其道理,“都是为你好”,并且负责治好你的颜控症。天,还有大数据做不到的事么?

听起来有些激进。不过有趣的是,剑桥分析的实操策略多少秉持了“数据主义”的哲学。金融时报的一个作家曾经记录了她和剑桥分析员工的交谈,她总结说,剑桥分析并不研究选民的“政治行为”,而是从个人信息数据和心理画像着手。基于这样的方法论指导,他们认为“劝选民出门投票,和劝他们换个牙膏牌子是一回事”。

在剑桥分析网站的首页,一行大字醒目而跳脱,“数据驱动我们所做的一切”(Data drives all we do)。沿着这样的逻辑,人正在被数据化。这或许会打破人类长久以来积累的自尊和骄傲。这当然有商人夸夸其谈的成分,不过想想一件吊诡的事:最容易诱惑你贡献出个人信息的,往往是“性格测试”之类的东西,因为人有探知自我的本能,都想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这些信息被攫取后,又可能被用来勾引你的欲望,甚至改变你的行为和决策。那么,“真实的自己”,究竟是谁?

要么删了账号,要么“非死不可”?

删掉账号,当然没法助人逃脱命运。除非与世隔绝,回到过去,不然恐怕谁也躲不过大数据紧密无死角的缠绕。《黑客帝国》早就提供了终极解药,“爱”,毕竟,情感是矩阵里的程序所没有的。可这毕竟太玄妙,用它对抗未知,实在让人放心不下。我们能做点啥来自我拯救呢?比起少发少转少点赞、不听不信不汇款,更切实的,恐怕是把掌握信息的权力也关进笼子,保障那些我们不得不留下的痕迹不被肆意攫取、随意利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