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 • 正文

周杰伦御用词人方文山 在《光明日报》撰文谈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南宁网

原标题:周杰伦“御用作词人”方文山,今在《光明日报》撰文谈传统文化

【编辑/孟靖统筹/刘姝蓉】每每提起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的“御用作词人”方文山,年轻人总能哼唱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类脍炙人口的歌词。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自成一派,给传统文化赋予了通俗的表达方式,被当代年轻人所接受和热捧。

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注意到,4月25日,《光明日报》02版刊登了台湾著名作词人方文山撰写的《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一文。方文山在文章中写道,以前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的演出,或者一出京剧的表演,这些都只能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整个面的优势,它的优势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使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广泛的影响力,我认为这便是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重获新生的途径。”

方文山:使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广泛影响力

公开资料显示,方文山,1969年1月26日出生于台湾花莲县,华人版图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台湾男导演、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的御用金牌作词人,有“词圣”的美誉。也曾为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等艺人作词,多次凭借周杰伦作品获得金曲奖的肯定。其创作的词曲中有画面感和东方风,非常符合江湖的整体音乐风格。在4月22日举行的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方文山讲述了他的创作与人生。他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形容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不特定的地点,不特定的空间,立即的传播性在这个时空背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非常重要。”

周杰伦御用词人方文山 在《光明日报》撰文谈传统文化

方文山讲述他的创作与人生

方文山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详细解读了“中国风”歌曲被歌迷们所关注的深层原因。他说:“使传统文化用通俗的方法获得广泛的影响力,我认为这便是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重获新生的途径。”

方文山写道,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500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容易引起讨论的恰恰是“中国风”创作。个人理解,大家对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的关注,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调性很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他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

什么是文化识别度呢?首先我们应该先来论述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某一个特定族群世代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的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表现为语言、文字、饮食、服装、节庆、建筑、信仰、艺术等形式,而艺术又细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和电影。总的来说,一个民族及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举例来说,譬如我在《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在《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里的“三等”“三惹”用的就是修辞学里的排比。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与拟人化、排比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方文山在文章中写道,简单地说,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以建筑举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超越了时空、地域与方言,是中国人的灵魂。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全世界几乎只有汉字有这个魅力。汉字千年不移的存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无远弗届无须特定地点,无须超大的空间,且具备机动立即的传播特性,它是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前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的演出,或者一出京剧的表演,这些都只能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整个面的优势,它的优势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互联网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是惊人的,而且影响的层面非常广泛。

方文山称,一个好的平台,如果只是发表的渠道畅通,并不意味着好的传播效果。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推广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最大课题。多年前,我曾受邀到北京故宫讲座,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这个议题预设了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那么他们亲近什么呢?他们亲近通俗文化。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通俗文化。换言之,如果你想让传统文化获得通俗且受众层面广泛的影响力,就可以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譬如,我在筹备一部以书法为戏剧元素的网络剧,借由通俗的戏剧张力与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带出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质感,用戏剧的手法来让大家认同书法,让观众从戏剧中重新发现书法的美,重新认识这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最具文化识别度的汉字书法艺术,为这千古不移的书写形式而感到自豪。

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迎来复兴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前不久,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隆重收官,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总冠军,一时成为坊间热议。古典诗词在电视传播和社交媒体的发酵下,唤醒了潜藏在国家和民族肌理中的文化记忆,点燃了现代人重温古韵的热情。《人民日报海外版》于昨日(04月24日)刊文称,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和工具有了质的变化,大众观念也有了深刻变迁,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机遇。

文章写道,近两年,不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大放异彩。放眼望去,在《中国诗词大会》之外,还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吸收借鉴了《山海经》《述异记》等传统志怪文化的影视、文学、游戏产品也蔚为大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古剑奇谭》《轩辕剑》等作品虽然口碑褒贬不一,但因为贴近年轻受众而有着极高的市场关注度。“朕知道了”胶带、《韩熙载夜宴图》APP、建筑彩绘“秘密皇宫”等文物衍生品广受欢迎,让故宫博物院成为“网红”,也引发了社会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文创开发的热潮。而这些不过是当代大众文化的几个样本,代表着传统文化宝藏在互联网时代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百余年来,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有学者一度产生“文明断裂”的忧思。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称,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和工具有了质的变化,大众观念也有了深刻变迁,传统文化迎来了复兴的机遇。搭载后现代理念的文化产品在丰富了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着社会。靠手机搜索阅读诗词的雷海为击败北大才子彭敏爆冷夺冠,从侧面说明了传播工具的变化极大降低了资料获取门槛,让原本可能存在的知识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优越感,在移动互联网场域下开始失效。

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勃兴,离不开与时代、现实以及时尚审美的巧妙结合。这种结合乃至融合,既为当下生活增添了文化气息,也为传统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创意,拉近了与青年群体的心理距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对传统的认知。历史证明,凡是契合了青年一代的需求和审美的事物,就会被社会最大可能接受并改变社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是关乎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的重要命题,也是不断进行中的创新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