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八卦岭附近的深圳街头。白背影|发布
原标题: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二线”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2018年是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在深圳的版图上,曾经绵延着一条特殊的“分界线”。它见证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风云历史,承载着一代深圳人的记忆。它就是“深圳二线”。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当时只占深圳全市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管理特区,就在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这道管理线将深圳分为特区内外,俗称关内外。
1985年3月,特区管理线通过国家验收交付使用,东起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84.6公里,沿线路面用花岗岩石板铺成,路北侧用高达3米的铁丝网隔离。
1985年起,许多前往深圳的内地人必经这一关,凭“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地区通行证”和居民身份证通过,这就是当地人俗称的“二线关”。
作为一个时代和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二线”的命运和使命也随之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时,作为改革开放重要见证的深圳“二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深圳“二线”,东起小梅沙、西至南头安乐村,一条长达84.6公里的特区管理线。由武警边防部队驻守》 钟国华深圳1996
▲《守卫着大鹏湾畔东西15公里海岸线的驻深武警边防部队的战士》 钟国华深圳1985
▲《移防深圳,武警边防部队的官兵们生活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 钟国华深圳1982
▲《参与铺设“二线”电缆的武警边防部队的官兵们》 钟国华深圳1984
▲《参与“二线”建设的武警边防部队的官兵们》 钟国华深圳1984
▲《席地就餐的武警边防部队的官兵们》 钟国华深圳1984
▲《武警边防部队的官兵们在搬迁营房》 钟国华深圳1983
▲《换岗的武警边防部队的战士们》 钟国华深圳1985
▲《在工作口检验证件的武警边防部队的战士》 钟国华深圳1996
▲《在边防公路上检查过往人员身份的武警边防部队的官兵们》 陈富深圳1993
▲《春节刚过,大批劳务工返回深圳》 赵青深圳2003
▲《梅林检查站鸟瞰》 刘伯良深圳2008
▲《同乐检查站鸟瞰》 王琛深圳1999
▲《改建成绿道的“二线”巡逻路》 郑晓娥深圳2017
▲《骑行爱好者从改造施工中的“二线”巡逻路上骑过》 王玉婵深圳2017
▲《养殖蜜蜂的人家》 许永浮深圳2017
▲《金湖路山腰为自家种菜的居民》 徐莉深圳2017
▲《拎啤酒回家的小姐妹》 王玉婵深圳2017
▲《“二线插花地”木棉岭小区,为孩子剃头的一家大小》 徐莉深圳2016
▲《南方科技大学,在荔枝园新铺草坪上洒水的男人》 彭涛深圳2017
▲《白芒村公交车站》 熊杰深圳2017
▲《“二线插花地”布心棚户区改造现场》 许永浮深圳2016
▲《“二线插花地”玉龙棚户区改造现场》 彭涛深圳2016
▲《“二线”巡逻路移走树木的工人》 王玉婵深圳2017
▲《标识“二线公路”的路牌》 钟国华深圳2017
▲《“二线”巡逻路上的岗楼》 钟国华深圳2017
▲《剥落了铁丝网的柱子》 郑晓娥深圳2017
《深圳“二线”: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摄影展,日前正在深圳罗湖区东门商业步行街摄影广场(思月书院),免费对外展出中,持续至6月15日。